罗少伟,从汉阴走出的新中国热血男儿。他于1918年出生于积弱积贫黑暗的旧中国,幼年及童年时期受尽了苦难与磨砺,少年时期在饱受挫折和磨难中,追求正义、寻求光明,终于在17岁时完成人生重大转折,参加了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走上了光荣的革命道路,并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和杰出的军事指挥员。

纵观罗少伟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精彩;虽然磨难,但却璀璨。从弃暗投明奔向革命阵营,到抗日战争鏖战晋东南、转战晋察冀,直至保卫延安、解放大西北、新疆剿匪平叛,罗少伟均表现出坚定的革命立场与意志,展现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读汉阴县政协编撰的文史资料第十六辑-《革命烈士罗少伟》,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感受其精神光芒、汲取其价值营养,从而更加坚定政治自觉,主动维护党的领导与权威,做共产党员的表率:

一是一心向党的坚定。少年时期的罗少伟,因为拉壮丁加入国民党军队,长期受到部队中地下共产党员与激进分子的影响,以及活跃在陕南地区红74师“打土豪、分田地”政策的感召,认为红军和共产党才是劳苦大众的救星,便萌生投奔红军的想法,自此,便矢志不渝地寻找红军,多次寻找未果的情况下,于1935年冬在柞水县营盘与陕西警备第二旅四团四连七班班长张子新一道举行了起义。起义历经磨难,参与人员被迫隐蔽分散到各地,但罗少伟没有气馁,仍然一心向往光明,最终投奔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参加了陕南抗日第一军,走上革命道路。

二是始终对党的忠贞。罗少伟的革命生涯中,经历了若干次革命意志、革命信念的考验。但他在重大关键时刻,始终立场坚定,自始至终与党保持同心同德,体现了对党的忠贞。1938年2月,驻华北日军司令部以“九路围攻”之势对罗少伟所在八路军进行扫荡。面对敌人残酷扫荡,罗少伟所在的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团长张绍东革命意志动摇,在极端分子的怂恿下,带领200余名干部战士准备投奔国民党,成为重大的政治事件,而罗少伟在整个事件中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始终拥护党组织的决定,坚决同动摇分子作斗争,义无反顾地跟党走。

三是永远相信党的自信。在罗少伟的革命生涯中,因部队整编和工作需要,经历了若干次职务的升迁沉浮,但他都能服从大局,正确对待组织的决定和安排,表现了一名共产党人坦荡的胸怀和对党坚定的信任。三原红军改编时,罗少伟所在的十五军团警卫团缩编为警卫营,罗少伟也随之由连长降为排长;1944年 4 月23日,罗少伟随杨得志率领的西进支队奔赴延安,于1944年 8 月,整编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一旅,他担任团长的十一团,改编为教导一旅一团二营,罗少伟由团长改任二营营长。面对一次次职务调整甚至是降职,罗少伟总是以服从大局为重,不仅没有丝毫的怨气与懈怠,而且以更加饱满的状态和激情投身战斗,彰显了一个革命者的伟大情怀,也表现出对党的无限信任和忠诚。

四是终身为党的赤诚。1950年,时值革命取得全国解放最后胜利的大好时机,以乌斯满为首的新疆匪徒叛乱了。为尽快剿匪平叛,解放军进军新疆。按照组织意图,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兵团第六军十六师副师长的罗少伟本可以留守后方处理家事,不必领兵前往疆场。但罗少伟始终把党和人民解放事业放在第一位,置个人利益和生死与危险于不顾,主动请缨深入剿匪最前线,途中暗中埋伏,壮烈牺牲,以其对党、对革命的赤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编辑:邱潮

编审:黄琪雅 余涛

终审:方亮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