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我家庭院不大,可处处是宝!”盛夏时节,汉阴县涧池镇新华村村民张本录正蹲在自家的无土栽培大棚前,熟练调试着水循环系统。棚内绿萝垂蔓、蒜苗青翠、芦笋破土,汩汩水流在管道间奔涌。

张本录是肢体四级残疾人,妻子外出务工、儿子异地求学,他因身体限制只能在家附近打零工,日子过得紧巴巴。转机出现在今年,县残联将涧池镇新华村列为庭院经济与“八小经济”重点示范村,张本录凭借往日里“不等不靠”的韧劲,再次被纳入帮扶对象。曾经的普通农家院,正经历着一场静悄悄的蜕变。

漫步庭院,猕猴桃藤已爬满竹架,葡萄串与新结的李子在绿叶间若隐若现;精心修剪的月季,将小院装点成“微花园”。尤为巧妙的是那套水循环系统:无土栽培大棚里的水泵借助太阳能板供电,正通过管道将庭院一侧的两个高位鱼塘的水源源不断输送,满足棚内绿植需求后,多余的水便顺着管道“回流”至高位鱼池,形成“种植用水—水产养殖—水循环利用”的良性闭环。种植的瓜果蔬菜在满足全家日常所需后,富余的产出便成了“钱袋子”。

“一开始可没少走弯路。”张本录指着大棚角落几株曾发黄的植株感慨。原来,无土栽培初期,他遇到叶黄、枯萎等难题,急得整夜睡不着。好在县残联与镇政府迅速响应,第一时间协调技术专家上门“把脉”,很快找出循环水系统中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含量不足、基质与作物根系适配性不佳等关键问题,并详细讲解调整方法,针对性指导其制定解决方案。“现在技术过关了,太阳能板供电降低了成本,水循环系统还能省水省肥,这大棚真是越养越有奔头!”

“政府帮着搭棚子、建系统、通水电,技术有专家盯着,销路也在想办法。我们只要甩开膀子干,日子肯定越过越甜!”张本录抚摸着嫩绿的菜叶,眼里闪着光。这座20平方米的无土栽培大棚,不仅是他增收的“经济引擎”,更托起了残疾家庭的尊严——不用再看天吃饭,不用再为生计奔波,家门口的方寸之地,也能种出希望。

新华村的庭院经济实践,正是“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生动注脚。“我们发现很多残疾户庭院宽敞却闲置,便想着把房前屋后变成‘聚宝盆’。”该村党支部书记邓勇介绍,通过培育示范户,引导村民盘活资源发展渔业养殖、钢构大棚无土栽培,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为残疾人群体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增收路径。

如今,这座科技大棚,正释放着远超其体量的能量:它让残疾农户在家门口触摸现代农业科技的脉搏,在方寸之间圆了增收梦想;它用绿意盎然的科技种植,悄悄提升着村居“颜值”,更让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频共振。随着示范效应持续显现,新华村庭院经济的“星火”已渐成“燎原”之势——更多残疾农户的“小庭院”,正沐浴着政策暖阳与科技之光,等待着从“菜篮子”到“致富园”的华丽转身,共同奏响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编辑:曾萌萌

编审:黄琪雅 文婷

终审:方亮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