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送娃上学坐车都要40多分钟,娃上学简直不方便得很。”4月11日,家住汉阴县涧池镇紫云南郡社区的唐友兰在社区工厂赶着工期,说起以前娃上学的问题,她愁眉不展,“家里与学校距离太远,担心娃不说,班也上不好。”

唐友兰今年34岁,以前住在漩涡镇上七村,由于交通不便,家与学校的距离又太远,唐友兰每天都要接送两个女儿上下学,唐友兰不得不放弃工作照顾孩子,老公汤有政则是在外面务工,收入较低,家庭生活比较困难。2019年,唐友兰一家通过移民搬迁政策,从漩涡镇偏远的山村搬进了涧池镇紫云南郡社区。她了解到社区工厂正在招人,便找了一份工作,在安康菲雅特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做起了制造袜子的工作。

“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现在老公也不在外面打工了,屋里政策好,就在家上班。”说起现在的生活,唐友兰脸上露出了笑容,“我搬迁到这个小区居住也有些年头了,刚搬到这里时一天到晚闲着没事干,住得也很不安心。现在大女儿在汉阴高中上学,小女儿就在社区附近的南河小学,每天早上娃娃去上学,我就到社区工厂这来干活,既有规律又有稳定的收入,我每个月能拿到5000多块钱的工资,日子过得充实又舒心。”

据了解,汉阴县涧池镇紫云南郡社区是汉阴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共安置搬迁农户692户2688人,其中外镇搬迁农户381户1475人。作为一个农村移民搬迁安置社区,社会治理工作面临人员杂、情况杂、事情杂、矛盾杂、管理杂的“五杂”局面。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涧池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大平安”目标,坚持以“321”基层治理模式为载体,以“3355”工作法为抓手,积极构建“融入+治理”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社会治理新路径,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真真实实地落实到了每一位老百姓的身上,并获得了当地老百姓的一致好评。

像唐友兰通过移民搬迁政策解决就业难、方便子女上学的家庭只是汉阴县移民搬迁受益群体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汉阴县聚焦群众搬迁后收入难稳定、生活难融入、权益难保障等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对接搬迁群众需求,创新推行“138”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模式,带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实现了搬迁群众的“乐业安居”梦,展现了汉阴全力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生动实践。

据悉,“十三五”期间,全县建成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20个,搬迁5082户17940人。“十四五”以来,为扎实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汉阴县创新推行“一个支部统领、三个载体支撑、八个中心服务”的“138”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模式,整合各类资源,创新管理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在产业就业、公共服务、社区治理、社会融入等后续服务方面不断创新突破,探索形成了搬迁群众“乐业安居”的汉阴新画卷。


编辑:倪健

编审:黄琪雅 文婷

终审:方亮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