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从外地流落到汉阴县原双坪公社(现为汉阳镇)松林大队第三生产队(我家乡所在地)的一名游医,一米七、八左右的个子,高鼻梁,大眼睛,浓眉毛,稍长的脸上还挂着“串脸胡”,宽宽的额头下架着副近视眼镜,身上挎着医疗保健箱,走路拄着一根竹棍(可防狗和蛇伤人),说话操着浑厚的河南口音。在那个年代,他就是我们这个边陲小镇的“活雷锋”。
流落暂居
他自我介绍说,名叫卢远英,已接近30岁,是河南省周口地区的一名医生,几个月前从家乡一路给人治病流落走到这里。一路同行的还有他的妻子蒋孝莲,七岁的儿子卢亚苏和五岁的女儿卢亚莉。一路走来,基本上是为哪家人治病,天黑了就吃住在哪家,过着漂泊不定、寄人篱下的生活。
松林大队当时有1000多人口,是双坪公社人口最多的大队,版图面积也比较宽,家乡所在的第三生产队有240多人,队长郭传平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听说从河南来了一个医生,在松林大队行走20多天为不少患者治愈了伤病,这件事一时间传扬开来,颇有影响。当时我才十几岁,正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失学在家,怀着好奇心理,总想一睹这位医生的“庐山真面目”。据他人说卢医生已暂住本队群众邓世华家好多天了,一天我去本队乔家老房子办事,正遇着卢医生为乔家一患者治病,才知道他是一名西医,使用听诊器、体温计、血压器等,还会针灸,也会“号脉”,已为我队的多位患者治好了伤病。虽然时间不长,卢医生也深深感到我们家乡民风淳朴,待人厚道。他以试探的口气找郭队长说:“我在邓家已住了好多天了,虽然他们很贤惠,房子也较宽,但家庭人口多,我不可能长期住在他家,能否请你劳神,在你们生产队给我找个地方暂住一下,借住或租住都行。”郭队长当即就说:“你先说到这里,我们再商量一下,尽量为你想办法解决困难。”
经过不长时间的接触,郭队长及队里很多群众都对这位远来的异乡医生产生了好感。加之大队无卫生室,公社虽有卫生所,但医务人员少,医疗资源有限,因此缺医少药的问题尤为突出。群众患伤风感冒等病,基本上都靠“土单方”治疗。不少群众也向郭队长及队委会干部建议,想办法留住卢医生,本地群众今后治病也方便些。未过几天,经队委会研究,同意将一处两间土墙房屋(50余平方米)的保管室腾出来,免费提供给卢医生一家人暂时居住。房子位置就在我老家的对面,小地名潘家庄,面积不宽,且是土地面积,但总算为他解决了栖身之地,卢医生代表全家真诚感谢郭队长及队委会干部为他解决了无房居住的大问题。他搬进去居住之时,本地不少好心人,在自身生活不宽裕的情况下,有的送粮送菜,有的送生活用具,使他进一步感受到这方水土的温暖。
医术精湛
卢医生自己说,他是某医学院毕业的,也在周口地区哪家正规医院工作过,不知是因躲避“文革”运动,还是其他原因,他一家不远千里流落到此,至今都是个未解之“谜”。但通过几年时间的医疗接触看,卢医生不仅医德好,而且医疗技术精湛,他绝非一般的“游医”。当时有些群众得了肺结核、肝炎、尿毒症等病,他都能很快确诊,对症治疗。
一般性外科小手术他都在患者家中做。我目睹了他为我50多岁的二伯在其家中作眼病手术,二伯的眼睫毛向内翻,刺向眼珠很痛,俗称“乱箭射珠”。卢医生诊断后说:“你这种病要根治必须做手术,如果你愿意做,我可以马上给你做,确保再无后患。”二伯当即表态说:“我愿意做手术,那就请你做吧!”他将手术器械用开水煮沸20分钟后,用肥皂将双手洗净,戴上医用塑料手套,就让二伯睡在矮板凳上面,为他注射麻醉药,将眼睛过细消毒后,就开始做手术,手法非常娴熟,不到半小时就完成了手术,然后扶二伯起来,向他讲明了近期要注意的有关事项,过两天他再来复查,一周后复查就基本痊愈。他在当地为老年人做这种手术的20多例,普遍效果很好。
本队还有一个女孩才六七岁就患病,发病时口吐白沫,手脚抽搐,卢医生诊断后说,此病叫“羊角疯”,可以注射一种名为“六六六”的药,病是能治好,但该药用后有一定的副作用,可能今后对大脑发育有些影响,将来智力上会差一些。患者父母都同意治疗,结果注射这种药后,病症神奇地消失了,再也未发过此病,但长大后智力确实稍差一些。
再就是我从小就患有先天性的血管瘤病,当时经双坪公社卫生所、汉阳区卫生院和镇巴县碾子区卫生院的医生诊断,有的说是淋巴瘤,有的说是其他病,我请卢医生诊断,他仔细诊断并详细询问病情后,就下结论说,这应该是血管瘤病。问他如何治疗,他说:“如果是良性的,一是对主要部分的瘤体采取手术切除办法,控制其发展;二是保守治疗,通过注射药物防止其蔓延扩散。目前国内治疗这种病尚无其他更有效的方法。”1977年春我到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现为交大二附院)就诊,医生就诊断为海绵状毛细血管瘤,治疗方法也同卢医生说的差不多。卢医生自我介绍说,他擅长外科,要是有大医院的手术室条件,他还具备操作不少手术的技术,可惜条件限制,他无法施展才能。包括当时使用青霉素和链霉素都是从他治病过程中看到的,他还诊断治疗了不少患者的疑难杂症,包括妇科病,可以说他是一位全科医生,在几年的医疗实践中充分展现出他不凡的医疗技术水平。
医者仁心
卢医生不仅医疗技术精湛,而且医德很好。无论哪家人患病请他诊治,他不分穷富,不论远近,不管早晚,秉承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和“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善良,做到有求必应。有的人半夜三更得了急病请他出诊,他都及时诊治,有时打着手电筒要走好远的崎岖山路,从不叫苦叫累。有的家庭贫困,家人患病治疗后,付不清医疗费就欠着,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给,遇见特别困难的家庭,医药费数额不大,干脆就免费治疗了。
无论谁请他出诊看病,还是到他家去买药,他从不乱收费,童叟无欺一视同仁。与他相邻居住的一乔姓人家,有4口人,家庭成份是半地主,除其父亲是年龄较大的健全人外,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是20多岁到30岁智力很差的半傻子,家庭特别贫困,不仅衣不遮体,而且经常无饭吃,个人卫生很差,有时卢医生家里未吃完的饭菜就端给邻居家人吃,他从不嫌弃,而且尽力关照。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留下了仁义善良好医生的深刻印象。
众人怀念
卢医生一家4口人,妻子干家务,两个小孩正上学,他没有地种,也不会种地,吃粮吃菜全都靠买,也无其他经济来源,就凭行医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在人们生活普遍困难的艰苦年代实属不易。所需医药及其用品,必须步行100多公里到石泉县城去购买,往返需要一周时间(包括等船时间),到达汉阳坪后,所购物资还要请人步行30多公里担回家,其花费的成本也不低,但卖出的药品却与双坪公社卫生所差不多,同时还要周济一些特困患者治病,其微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虽在我们生产队只居住了短短的4年多,但他的善行义举、热情服务博得了群众的信赖与赞扬。尽管绝大多数家庭生活都不宽裕,但好些群众宁愿省吃俭用,平时将数量不多的粮食、鸡蛋、大肉和蔬菜等送给卢医生,他与当地群众形成了相互依存的鱼水关系。
后来,他的儿女逐渐长大,也快上小学五年级了,这才离开我们生产队,回到了河南老家,临走时附近群众自发前来为他送行。回去几年后,他曾与其弟弟一块专程来过一次双坪,到我们生产队的多数院落走访看望,他说:“在你们生产队居住了几年时间,深深感受到这里人的善良与厚道,并且给了我们全家人很多的关照和帮助,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其实,他们全家回河南后,我们这里的老百姓普遍留恋不舍,无论哪家有个生疮患病需要治疗,都感到很不方便,很长时间人们都觉得缺少了什么,非常不习惯。事情过去50多年了,至今当地的老年人还在念叨他,如果卢医生健在的话,年龄也已80多岁了,我衷心祝愿他健康长寿,全家幸福!他的医者仁心必将永远留在家乡人民的美好记忆中。
编辑:邱潮
编审:黄琪雅 余涛
终审:方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