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之夜,秦岭脚下的汉阴县体育场人声鼎沸。贵州榕江的苗族球员与陕南汉子在绿茵场上奔跑碰撞,锣鼓声与侗族大歌穿透山城的薄雾。当贵州村超摆贝苗寨队以2:1险胜汉阴凤堰梯田队,比分早已不是焦点——这场跨越千里的足球握手,正成为观察中国乡土体育复兴的绝佳窗口。


足球为媒,一场跨越山海的“联姻”
2025年4月23日,汉阴县与贵州榕江县通过视频签约,将村超全国赛陕西赛区承办权收入囊中。签约仪式刚结束,县体育场立即上演热身赛,汉阴两所中学的少年们在人民体育场地上展开攻防,踢出了“赛事未启、热情已燃”的生动注脚。

这场“陕黔联姻”远不止于体育。汉阴以“秦岭自驾第一县”的生态底色、“三沈故里”的文化底蕴、“陕菜之乡”的美食基因,与村超品牌碰撞出奇妙火花。当开幕式上陕南民歌与侗族大歌同台竞艳,当“汉阴豆腐干”遇上“榕江卷粉”,地域文化在绿茵场外完成了一次味觉与听觉的深度对话。
赛事组织更显巧思:全县10个镇组成方阵,带着特色农产品与非遗技艺亮相。漩涡镇展示凤堰梯田稻浪风光,双乳镇推出千亩荷塘旅游套餐——足球在此刻化作一根银线,串起散落山间的文旅珍珠。

绿茵场变致富路,体旅融合的汉阴解法
哨声响起时是体育竞技,哨声暂停时是经济盛宴。赛场边的“村超集市”上,炕炕馍的芝麻香与蘑菇宴的卤菜的香味交织升腾。摊主小沈笑得合不拢嘴:“单日卖出五百个馍,顶得上过去三天!”
体育流量精准灌溉乡村旅游:双河口古镇景区的无动力乐园,因球迷涌入增设了大量趣味活动。漩涡花栖玥民宿推出“观赛+美食”套餐,周末入住率达95%。双乳镇千亩荷塘景区借势开通“研学之旅”,游客量同比翻番。

更深远的变化在产业链上萌芽。当赛场的欢呼声响起,绿茵场上滚动的不仅是足球,更是平梁镇兴隆佳苑社区数百双手的温度。作为赛事指定用球供应商,这个藏在陕南山间的社区工厂——汉阴县帆航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正以独特的方式与榕江的足球热情遥相呼应。每天生产足球4000个,产品远销阿根廷、巴西等国家,年产值3000万元。

当地将猕猴桃包装成“胜利果实”,富硒大米贴上“村超指定用米”标签。“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让农产品溢价超10%,真正实现“踢一场球,富一方人”。

从赛事到生态,足球文化的深耕之道
汉阴的智慧在于未雨绸缪。当各地还在争抢赛事IP时,他们已着手构建可持续足球生态:
校园扎根:将足球纳入课程体系,建立中小学联赛机制;
人才育苗:通过比赛选拔苗子组建村超梯队;
全民普及:推动“校校有球队、周周有赛事”。
在涧池初级中学球场上,放学后的少年用书包当球门练习射门;汉阴第二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师,带着学生分析前晚村超战术。当足球融入日常作息,体育文化便有了生根的土壤。

村超的深层价值:重塑乡土精神共同体
足球的魅力远超竞技本身。今年6月,洪水突袭贵州榕江,“村超”发源地顿成泽国。令人动容的是,救灾现场出现了熟悉的身影:村民们自发按赛事分组名单清点人员,志愿者秒变抢险队,足球场转为安置点。

汉阴虽未经历洪灾,却继承了同样的精神基因。当新疆伊宁村超赛场跳起《伊犁赛乃姆》,当榕江受灾时汉阴连夜运送物资,体育凝聚的情感共同体已然跨越地域。“‘村超’教会我们,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榕江老乡这句话,道出了乡土中国最坚韧的生命力。

绿茵场上的中国,正书写乡村振兴新范式
从汉阴到榕江,从伊宁到宁河,村超现象揭示的不仅是体育的回归,更是乡土社会自我振兴的密码。当汉阴与榕江签约承办“村超”陕西赛区,当陕西“玄甲”联队及球迷出现在汉阴赛场,一场以足球为纽带的新型城乡互动网络已然成型。

汉阴的故事没有终场哨音。凤堰梯田的稻穗在夏风中低语,球场上的呐喊在山谷间回荡。当孩子们踩着露水在田埂上盘带足球,当游客为一个炕炕馍走进农家小院——体育便完成了最本质的使命:让身体更强健,让精神更明亮,让乡土重焕生机。

秦岭深处这一方绿茵场,照见的是体育强国最生动的底色:在每一个被足球点燃的村镇,在每一张被汗水浸透的笑脸上,“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正从理想走向现实。
编辑:沈杰
编审:黄琪雅 黄智发
终审:钟明明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