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汉阴县城关镇,一幅产业兴旺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连片的蜂糖李产业园盛花怒放,现代化智慧大棚内草莓挂满枝头,返乡创业园里电商直播热火朝天……这些生机勃勃的场景背后,是汉阴县城关镇整合驻村第一书记资源,组建跨村联建的“第一书记服务队”,打破村庄壁垒、统筹资源要素,推动全镇产业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径。
党建引领,从“单兵作战”到“组团破题”
汉阴县城关镇下辖30个村(社区),各村资源禀赋差异大,产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过去,驻村第一书记虽各有所长,但因局限于本村事务,难以形成合力。“有的村产业基础好但缺技术,有的村有土地资源但缺资金,还有的村有能人但缺平台。”
第一书记“组团服务”推进会上,该镇将10名驻村第一书记纳入统一管理,并建立“周调度、月汇报、季考核”工作机制。服务队以“党建引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原则,打破行政村界限,围绕产业发展、技术培训、项目申报等重点工作,组建产业规划、资金协调、市场对接3个专班,形成“问题联解、项目联推、品牌联创”的协同模式。
“过去我只盯着自己村的产业‘单干’,现在全镇的产业资源都能调动起来。”五一村第一书记介绍道,他所在的村有五十亩蜂糖李产业,但苦于缺乏技术,果品质量一直提不上去,而赵家河村第一书记祝威长期从事蜂糖李产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双方一拍即合,联合推动富硒蜂糖李品牌,两个村共建的精品富硒蜂糖李发展项目初具规模,预计年产值可达80万元。
位于北部山区的平安村,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是摆在第一书记吕亨未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推动群众就业增收,吕亨未联合全镇10个驻村第一书记开展入户走访,摸底就业需求,将全镇闲置劳动力建立台账,并为他们“量身推荐”家门口就业岗位,全镇103名闲置劳动力先后在辖区产业园、社区工厂实现了就近就业,群众为第一书记“组团服务”模式竖起了大拇指,真心实意办实事的服务队也赢得了群众的好口碑。
精准施策:从“输血帮扶”到“造血振兴”
产业振兴,关键在因地制宜。第一书记服务队通过深入调研,将全镇产业发展划分为“果蔬种植带”“生态养殖区”“农旅融合圈”三大精品路线,并量身定制发展方案。
位于凤凰山地域的三元村,服务队依托海拔高、温差大的自然条件,引进“果蜜红”种植项目,打造绿色品牌;在交通便利的龙岭村,整合闲置房屋资源,吸引8家电商企业入驻,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在旅游资源丰富的中堰村,推出“农业+研学+民宿”融合模式,今年第一季度已接待游客超1.3万人次。
“多亏服务队帮忙联系专家,我们的大棚辣椒终于实现量产!”李家台社区党支部书记刘作群激动地说。此前,社区尝试种植大棚辣椒,但因技术不过关而不能盈利。服务队得知情况后,协调农技专家驻点指导,并引导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50亩大棚辣椒净利润达20万元,还带动30多名搬迁群众就业。
为破解资金难题,服务队还创新“村集体+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在中堰村“荷虾共养”项目中,村集体以土地和基础设施入股占30%,龙头企业负责技术指导和销售占50%,农户通过务工和分红占20%。目前,该项目已成为农旅融合发展的品牌项目。
科技赋能,从“传统农业”到“智慧转型”
产业升级离不开科技支撑。第一书记服务队积极对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推动数字技术、电商平台与农业深度融合。
在中堰村智慧农业示范园,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光照强度,水肥一体化系统自动调节参数,节省人力成本40%以上;在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农业产业园种植面积、品种、产量、价格等信息一目了然,为产销决策提供了依据。在李家台社区农副产品直播平台,青年主播沈强通过直播带货,将当地的富硒大米、富硒茶叶、炕炕馍等卖向全国。“我们正从‘会种地’向‘慧种地’转变。”服务队成员李建军介绍,今年第一季度,团队累计组织技术培训9场,推广新品种8个,帮助12个村推动数字农业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成果最终要惠及群众。城关镇通过建立“土地流转得租金、务工就业挣薪金、入股分红获股金”的多元增收机制,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在草桥村富硒西瓜产业园,村民赵大妈算了一笔账:“我家3亩地流转每年收入2400元,我在园区务工每月还能挣2000多元,年底还有分红,这比过去自己种收入高多了!”
蓬勃发展的产业吸引了人才回流,很多在沿海创业和务工的青年,看到家乡电商产业兴起后毅然返乡。“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还能和家人在一起,这才是真正的幸福。”青年主播龚佩佩说道。
春日暖阳照耀下的汉阴县城关镇,产业发展的浪潮正奔涌向前,乡村振兴的梦想在这里照进现实。汉阴县城关镇第一书记服务队的组团实践,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通过组织共建、产业共谋、资源共享,走出了一条“强组织、兴产业、富百姓”的新路子。城关镇镇长温汝康介绍,“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第一书记+’模式,打造跨镇联动的产业联盟,让更多群众端上‘金饭碗’。”
编辑:吴九九
编审:文婷 黄琪雅
终审:邹菲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