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汉阴县汉阳镇立足辖区实际,创新推行安全生产“123闭环工作法”,以一套排查机制、两类保障体系、三项提升举措全力守护辖区平安,在隐患排查治理与应急保障建设中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1”套精准排查机制,织密隐患治理“防护网”。围绕“底数清、排查全、整改实”的目标,打造“拉网摸底+分组作战+三色台账”一体化隐患排查闭环机制。拉网摸底建基础。逐户登记辖区商贸企业位置、法人信息、经营类型、安全设施等基础信息,形成了涵盖辖区121个点位的《安全生产重点场所检查统计汇总表》,并动态更新,精准掌握了企业安全底数,为后续工作筑牢了数据基础。分组作战明责任。创新制定《汉阳镇安消办安全生产重点场所检查作战图》,明确检查时间、点位,固化排查频次,形成常态化检查,每个季度对辖区内所有点位全覆盖检查2次,既避免了重复排查,又杜绝了“真空地带”。每月底开展“回头看”,确保辖区商贸企业“全覆盖筛查、无死角排查、无遗漏监管”。三色台账强闭环。创新推出“红、蓝、白三色台账”机制,让每处隐患都有“专属档案”,实现“发现 通知 跟踪 办结”全流程可追溯。红色台账即问题隐患台账,记录首次排查发现的问题,详细标注隐患位置、具体情形,附带现场照片、排查日期及检查人员。目前,累计排查隐患181条,均第一时间送达《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要求与时限。蓝色台账为隐患复查台账,对红色台账中未到期或需跟踪的隐患,每周三同步复查并记录进度,对“部分整改”的隐患,标注未完成环节;对2次复查仍未整改的隐患,移交镇执法部门督促整改清零。目前,累计跟踪整改隐患65条,整改效率较以往提升40%。白色台账是隐患办结台账,隐患整改到位后检查人员拍摄整改后照片,连同整改报告归入台账,累计归档办结隐患116条,办结率64.1%。
       “2”类应急保障体系,筑牢救援补给“生命线”。面对汛期降雨集中、山大沟深、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未彻底解决避险搬迁的难点痛点,汉阳镇以“备得足、调得出、用得好”为目标,构建“避险安置点+村级物资库”两类应急保障体系。标准化避险安置点建设。按照避险安置就近从快原则,在原双坪乡政府、大坝幼儿园、长岭村原敬老院及天池村“六小工程”设置4处转移避险安置点,按“人均2平方米”划定区域,配备折叠床、棉被、饮用水、应急食品等物资,张贴指引标识,检修排查电路、消防设施,确保“安全能住、设施齐全”。目前可同时容纳200余人临时避险,为汛期群众转移提供了“安全港湾”。规范化镇村应急物资库建设。镇级层面与武装部库房深度融合,建立含应急指挥、森林防火、防汛抗洪、地震救援、反恐维稳5大类型30余种应急物资的库房,新购补充抢险、生活保障物资,与辖区商超、五金店签订物资代储协议;摸底全镇大型机械并建立台账,整合挖掘机、装载机、自卸车、排涝泵、冲锋舟等抢险设备。新建6个村级中心应急物资库,制定差异化物资配备和精细化物资管理两种方案,沿江村侧重救生衣、编织袋、抽水泵等防汛物资,山区村增加安全帽、应急手电筒、折叠担架等地灾应急物资,所有物资张贴统一标识标签,制定《物资入库出库登记制度》,建立管理台账与出入库登记表,改变以往“物资分散、管理松散”的状况。近期6个村级物资库累计调配物资300余次,均做到“按需发放、如数回收”,为一线防汛救灾提供了坚实保障。
        “3”项提质增效举措,拧紧安全守护“责任链”。深化隐患排查机制。按照“三管三必须”原则,针对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关键环节开展“排险除患”行动,推动隐患办结率达100%,进一步完善排查闭环。提升应急保障能力。继续完善6个村级中心物资库,进一步补充应急抢险物资,配强应急队伍,健全安全工作应急救援预案,同时加强对应急物资的管理和维护,确保物资随时可用,目前已配备物资1200余件,满足了村级初期应急需求。统筹汛期灾情信息报送,由镇党建、经济、农业、公共事业各口配合,联合开展灾情统计汇总上报、录入系统。强化安全宣传教育。结合“安全生产月”“消防宣传日”等节点,进企业、进校园、进村入户开展安全知识讲座,制作“隐患排查手册”“应急物资使用指南”等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通过案例分析、现场演示等方式,增强群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推动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编辑:倪健

编审:黄琪雅 文婷

终审:钟明明

点赞(0)